今年乌鲁木齐全面启用数字化工地综合监管平台
2019-04-06     浏览:86    评论:0        
导读:(记者 王媛媛 摄)一提到工地,你能想到的是什么?飞扬的尘土、四处堆放的材料、轰隆作响的噪声如今经过高科技、数字化变装后的工地越来越科学智能、集成高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
 (记者 王媛媛 摄)一提到工地,你能想到的是什么?飞扬的尘土、四处堆放的材料、轰隆作响的噪声……如今经过高科技、数字化“变装”后的工地越来越科学智能、集成高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今年乌鲁木齐全面启用数字化工地综合监管平台,所有的新建、续建工程需要落实施工现场视频监控、门禁、扬尘污染监测等技术措施,实现数字化管理全覆盖。

那么数字化工地究竟什么样?4月1 日—2日,记者陆续走入乌鲁木齐部分工地进行实地探访,看看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移动互联网、BIM 等技术,如何运用到项目建设之中。

三维动态模型展示建筑如何建设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更要靠体制创新。目前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乌鲁木齐建设领域广泛运用。

4月1日,走进中建三局新疆分公司BIM中心,便可以看到电脑上三维动态模型直观地展示乌鲁木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是如何建设的。

从土方开挖到主体钢结构施工再到工程封顶……动态模型上都标有任意点位详细的位置信息,可直接在模型上进行土方量、钢结构计算、精确测量、面积计算等。

中建三局新疆分公司BIM中心负责人邓丽娟说,这就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简称BIM,是以建筑工程各项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三维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这两个工程都是乌鲁木齐的重点工程,工程难度大,所以都采用了BIM技术。

对于BIM技术的优势,邓丽娟深有体会:“举个简单的例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第一版设计图纸结构外围设置了钢支撑,通过三维模型虚拟建造,发现与出入口、人行通道冲突,向设计院提出建议,优化了原有设计。”

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工程也采用了BIM技术。中建新疆建工集团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建设项目BIM工程师谢静说,项目通过建立的模型对复杂的施工工艺制作工艺二维码,工人扫描二维码随时可查看工艺难点及相关信息,使施工过程实现透明化。

2018年年底,乌鲁木齐市建设领域采用BIM技术的建筑项目达到650万平方米,推广应用率为20%。按照乌鲁木齐市建筑业“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从设计到施工应用BIM技术占在建项目的60%。

工地有了“智慧大脑”

随着数字化工地建设工作的推进,大数据、智能化、BIM、物联网等集成应用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工地长出了“眼睛”“耳朵”“鼻子”,看得到违规、听得到噪音、闻得到粉尘,工地变得“聪明”起来。

4月2日,在乌鲁木齐富力城项目工地大门口,便可以看到四五名工人正在陆续“刷脸”进入工地。一旁的大屏幕显示着该工人的工种、照片、所在的劳务公司等信息。该项目副经理白兆鹏说,目前工地已有200多名工人的信息录入实名制管理系统,今后逐步完善工人身份信息和务工“档案”,全面保障建筑工人们的合法权益。

走入乌鲁木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地现场,迎面而来的是一块电子监控显示屏,上面清晰地显示着PM10每立方米40微克。一旦超标就会自动发出警报,工地上安装的自动喷淋装置就会喷洒水雾进行降尘。

在工地转弯处,几米外悬挂着几个高清摄像头。该项目生产部副经理贾波说,安全网破损、施工人员未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没有系安全带……这些威胁到施工安全的违规行为都会被摄像头抓拍。

当物联网工地的模式为工地搭设了“神经脉络”,而云平台的引入,就给工地安装了一个神经中枢——“大脑”。目前,中建新疆建工集团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建设项目建立了云筑智联管理平台。

该项目执行经理曹维说,该平台可将劳务实名制管理、环境监测、VR安全教育、深基坑监测预警、起重设备预警、视频监控、质量管理、问题整改等无缝融合,并将现场数据推送到云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工程状况一目了然。

例如工地的大型特种设备,不通过人脸识别,休想让这些大家伙听你的安排,只有在具有操控资格证的人手里,它们才会乖乖听话。

手机APP为项目装上“千里眼”

4月2日,在开会的间隙,曹维通过手机查看了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工程施工的情况,包括工程进度、人员到岗、现场视频等。

实际上,信息指挥中心所汇集的工地视频和数据,除了在云筑智联管理平台实时显示,还能通过项目管理人员的手机随时随地进行查看,相当于为项目装上了“千里眼”。手机移动APP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管家”。

曹维说:“现在项目上管理人员的手机都安装了云筑智联软件,很多内部管理流程都是通过手机 APP 来完成。APP都会记录在案。”

手机APP的广泛应用为安全加了一把“锁”。例如质量或安全管理人员在进行巡检时,不用再拿纸质记录本,而是带上手机,即时拍摄现场照片,通过APP 输入整改内容,明确整改负责人、整改要求与整改期限,自动生成整改单据,避免责任推诿,缩短沟通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而工地的现场照明也采用了智能控制系统,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对施工场地的照明控制,将为项目节约用电20%以上。

施工现场办公区安装了智能烟感报警系统。一旦报警,项目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立即查到地点 。

目前乌鲁木齐正在逐步推动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向建造行为数据化、项目信息可视化、现场流程精细化的智能管理转型升级,将科技创新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提升建筑工地质量安全精细化管理水平。

乌鲁木齐晚报讯 (记者 王媛媛 摄)一提到工地,你能想到的是什么?飞扬的尘土、四处堆放的材料、轰隆作响的噪声……如今经过高科技、数字化“变装”后的工地越来越科学智能、集成高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今年乌鲁木齐全面启用数字化工地综合监管平台,所有的新建、续建工程需要落实施工现场视频监控、门禁、扬尘污染监测等技术措施,实现数字化管理全覆盖。

那么数字化工地究竟什么样?4月1 日—2日,记者陆续走入乌鲁木齐部分工地进行实地探访,看看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移动互联网、BIM 等技术,如何运用到项目建设之中。

三维动态模型展示建筑如何建设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更要靠体制创新。目前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乌鲁木齐建设领域广泛运用。

4月1日,走进中建三局新疆分公司BIM中心,便可以看到电脑上三维动态模型直观地展示乌鲁木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是如何建设的。

从土方开挖到主体钢结构施工再到工程封顶……动态模型上都标有任意点位详细的位置信息,可直接在模型上进行土方量、钢结构计算、精确测量、面积计算等。

中建三局新疆分公司BIM中心负责人邓丽娟说,这就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简称BIM,是以建筑工程各项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三维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这两个工程都是乌鲁木齐的重点工程,工程难度大,所以都采用了BIM技术。

对于BIM技术的优势,邓丽娟深有体会:“举个简单的例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第一版设计图纸结构外围设置了钢支撑,通过三维模型虚拟建造,发现与出入口、人行通道冲突,向设计院提出建议,优化了原有设计。”

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工程也采用了BIM技术。中建新疆建工集团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建设项目BIM工程师谢静说,项目通过建立的模型对复杂的施工工艺制作工艺二维码,工人扫描二维码随时可查看工艺难点及相关信息,使施工过程实现透明化。

2018年年底,乌鲁木齐市建设领域采用BIM技术的建筑项目达到650万平方米,推广应用率为20%。按照乌鲁木齐市建筑业“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从设计到施工应用BIM技术占在建项目的60%。

工地有了“智慧大脑”

随着数字化工地建设工作的推进,大数据、智能化、BIM、物联网等集成应用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工地长出了“眼睛”“耳朵”“鼻子”,看得到违规、听得到噪音、闻得到粉尘,工地变得“聪明”起来。

4月2日,在乌鲁木齐富力城项目工地大门口,便可以看到四五名工人正在陆续“刷脸”进入工地。一旁的大屏幕显示着该工人的工种、照片、所在的劳务公司等信息。该项目副经理白兆鹏说,目前工地已有200多名工人的信息录入实名制管理系统,今后逐步完善工人身份信息和务工“档案”,全面保障建筑工人们的合法权益。

走入乌鲁木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地现场,迎面而来的是一块电子监控显示屏,上面清晰地显示着PM10每立方米40微克。一旦超标就会自动发出警报,工地上安装的自动喷淋装置就会喷洒水雾进行降尘。

在工地转弯处,几米外悬挂着几个高清摄像头。该项目生产部副经理贾波说,安全网破损、施工人员未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没有系安全带……这些威胁到施工安全的违规行为都会被摄像头抓拍。

当物联网工地的模式为工地搭设了“神经脉络”,而云平台的引入,就给工地安装了一个神经中枢——“大脑”。目前,中建新疆建工集团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建设项目建立了云筑智联管理平台。

该项目执行经理曹维说,该平台可将劳务实名制管理、环境监测、VR安全教育、深基坑监测预警、起重设备预警、视频监控、质量管理、问题整改等无缝融合,并将现场数据推送到云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工程状况一目了然。

例如工地的大型特种设备,不通过人脸识别,休想让这些大家伙听你的安排,只有在具有操控资格证的人手里,它们才会乖乖听话。

手机APP为项目装上“千里眼”

4月2日,在开会的间隙,曹维通过手机查看了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工程施工的情况,包括工程进度、人员到岗、现场视频等。

实际上,信息指挥中心所汇集的工地视频和数据,除了在云筑智联管理平台实时显示,还能通过项目管理人员的手机随时随地进行查看,相当于为项目装上了“千里眼”。手机移动APP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管家”。

曹维说:“现在项目上管理人员的手机都安装了云筑智联软件,很多内部管理流程都是通过手机 APP 来完成。APP都会记录在案。”

手机APP的广泛应用为安全加了一把“锁”。例如质量或安全管理人员在进行巡检时,不用再拿纸质记录本,而是带上手机,即时拍摄现场照片,通过APP 输入整改内容,明确整改负责人、整改要求与整改期限,自动生成整改单据,避免责任推诿,缩短沟通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而工地的现场照明也采用了智能控制系统,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对施工场地的照明控制,将为项目节约用电20%以上。

施工现场办公区安装了智能烟感报警系统。一旦报警,项目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立即查到地点 。

目前乌鲁木齐正在逐步推动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向建造行为数据化、项目信息可视化、现场流程精细化的智能管理转型升级,将科技创新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提升建筑工地质量安全精细化管理水平。

 
 

0相关评论

更多>相关BIM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BIM新闻
阅读排行
评论排行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本站动态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我们的服务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排名推广
积分商城
帮助中心
积分规则
网站留言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